Think B

人生自在,自在人生

二十多年前,老師要我想一想我的名字,並且對我說:「不要嘆氣,不要皺眉,不要擔心。」

文|自在

做十字真言功課,讓我看到、學到、體會到……清明的心。

吸引力法則不夠究竟

身邊有許多女性朋友得乳癌,其中一位朋友在我們不期而遇的這一天,她剛完成化療所有程序,她告訴我,很慶幸自己的癌細胞是在淺層的位置,易發現、早治療、早安心。正向的她,非常認同「情緒」會影響健康,所以決定正視自己的情緒,並且相信吸引力法則,種下好念頭,正面能量應該可以永保健康。過去我們花了多少的力氣去憤怒、不滿、生氣和壓抑,那麼現在我們得付出多少時日和力氣,用正面能量去對治過去的負面種子,改變有那麼容易嗎?

當然正向思考絕對沒有錯,但過去的負能量,負面情緒如何被化解,豈是吸引力法則能夠圓滿?業力有時會一次算清,也會分期,伺機而動,非常聰明,然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造成。

26歲那一年,右胸內側開刀,拿出一顆約3公分的鈣化石,幾年前右胸的外側出現0.6公分不規則的黑影,醫生說一定要切片化驗,我拒絕了。這幾年持續追踪,0.6分的影像,縮小為0.3公分,醫生問我,吃了什麼?還是做了什麼?除了好奇,對我深感信心。我做功課,勇於面對自己的過錯,尤其是壞脾氣、愛生氣、誠心懺悔,努力改變、設定目標、實踐十字真言,學習十位菩薩的精神(距離目標,我差得很遠,但我會努力)。做功課不僅是植入正面能量(善業),更是化解負面種子(惡業)。

業力對應

我個人體會還有一些「習慣性」的行為,產生的每一個對應,都是在教我:

一、不耐煩的態度,人際關係會出問題

二、不尊重他人的時間,在重要時刻,別人也會拖延你

三、不遵守與人承諾,必遭至他人質疑

四、不珍惜別人的付出,善緣將終了

五、不欣賞他人長處,無法精進成長

六、不承認自身缺點,無法與善知識為伍

七、不真誠與人交往,貴人必將遠離

以上這些行為皆來自「傲慢」,老師要我們學會將心比心,修個同理心。如果傲慢再加上情緒,嗯!那就生病了。

感恩與懺悔

做功課讓我明白,過去做錯了很多事,一切果報,絕非偶然。

現在鮮少哭,多的是喜悅,感恩及感動。

我的每一天都是有意義的

現在做功課是我的日常,很踏實、有意義、知反省、得喜樂,我喜歡並且依賴做功課,我體會到:

一、做功課時全身都很沈重,腰酸背痛,四肢發抖;累世諸惡業,必然要化解,如欠債要還債,不可能是輕鬆的。

二、老師有說過,十字真言的功德,冤親債主要收,所以會有急著要分功德的債主,也會督促我們快做功課,冤親債主愈多,身體也會愈有沈重感。

三、做功課會覺得很累有阻礙的,是債主不甘心無法報復和修理我們,所以會阻撓干擾;如果因為累、有阻礙就放棄做功課,就稱了冤親債主的意。

四、還有一種累叫做「自己覺得累」,則是因自己的惰性,心魔所致。

五、當我們正氣不足,受到外界無形干擾,做功課身體會出現跳動,噁心想吐或寒氣逼人,事不宜,趕快多做功課,養足正氣,邪氣自然不入。

六、做功課遇到重要關頭可以大事化小,小事化無:有一次花東之旅,我和先生坐在司機位置的正上方,在蘇花公路,我們是上坡,對方來了一輛砂石車,是下坡已超越雙黃線,情急之下,立刻唸著十字真言,同時心裡想著老師。剎那間,我和先生嚇壞了,我們不敢說,深怕其他人受影響,一路上默唸十字真言,次日回程到宜蘭,司機大哥坦言,當時以為慘了一定要撞上了。隔天做功課,右大腿坐骨神經痛,每一叩首就更緊,非常不舒服。一段時間過了,換左大腿痛,以前我有脊椎側彎,很久沒發神經痛,也忘了側彎是側哪一邊。然而,這先右邊痛再左邊痛,這次我用了幾個月的功課,才完全脫離疼痛感。(大事化小,小事化無,化解一場致命車禍,這點痛不算什麼。)

七、功課做的愈多愈輕鬆,老師有說過,我也體會到這一點。但有一天我忍不住發了脾氣動了怒,做功課時馬上又酸又累,臉色極差,好像老了十歲的臉,久久未能恢復好氣色,太傷了划不來啊!我要記住這次的體會,生氣傷元氣。

八、做功課愈專注愈輕鬆,反之分心失神,就會比較累。

九、做功課愈是輕鬆,愈是不能掉以輕心,有時候是老師和我們的冤親債主溝通,給予我們機會做功課懺悔並迴向,讓雙方都好。

十、十字真言的功課,對我而言是自覺亦覺他,是無形的存摺,是今生的成績單,是光明世界的通行證。

許一個承諾給自己

小舅舅多年專研風水地理、論五行、看相貌。有一天,他看著我的掌紋,搖頭嘆氣:「查某囝仔,事業心這麼重,不好!」我媽媽認為他講不準,「這個查某囝仔,一年換24個頭家,返來厝,還沒吃尾牙!」意指我非常沒定性,當年我24歲。此刻,再一次看著掌紋,不明白何來的事業心,但我告訴我自己,如果一個人一輩子只能做好一件事,我願實踐十字真言的功課,學習十位菩薩的精神,光亮我的靈魂。我明白身體、金錢、房子、感情及關係,全都帶不走,我們藉由物質的變化,角色的學習來檢視自己,什麼是我該做的,什麼是我不該做的。老師教我們的有所為與有所不為,該與不該之間,我做了什麼、學到了什麼、我可以留下什麼。

二十多年前,老師要我想一想我的名字,並且對我說:「不要嘆氣,不要皺眉,不要擔心。」人生自在,自在人生!(摘錄自覺行雜誌52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