處亂世的人生觀

文|吳德里

「安祥是處事第一法,謙退是保身第一法,涵容是處人第一法,灑脫是養心第一法」。—– 【明、陸紹蘅《醉古堂劍掃》】

近年來社會已轉型成向下淪陷中的台灣,由於政治無限上綱,社會對立,價值觀念顛覆混亂,人們普遍感到心理調適困難。又因為物資掛帥,大家傾向惟利是圖,跟著媒體報導和無處不在的廣告追逐潮流,為了盲動消費而辛苦工作。

心術壞、人防人

然而物慾雖然高漲,個人品味未必自主提高,精神修養上也不見增長,於是有錢不快樂、無錢則頹廢。又因為很重視自己的權益,個人主義當道,團體精神渾然忘卻,大家只知有我,不知有人。於是在舊規矩已不管用,新制度尚不成套前,會鑽漏子暴富的人,眾所稱羨,大多數守規矩的人,反而憑白權益受損。

亂象紛紛,自然人心苦悶無以排遣,於是如何處世,才足以安身立命,不致被強權暗算、被惡人欺詐,如何能夠活得怡然自得,賺得豐足,成為『成功』人物,這類題材的書,在市場曾經長銷大賣,過去幾年大量來自翻譯的人際溝通、企業管理、魔鬼訓練營等書籍之所以越推越多,賣點就落在向讀者吹噓宣傳,聲稱只要照表操練,勤修「心術」,自然處世功力大增,邁入成功。結果大家傾心於予取予奪、相互發功,人際溝通的時候更敵我分明,堅壁清壘的防範,這樣的處世功夫教人愈練愈累,人心也更加難測,我們的社會已變得更像原始叢林一樣,危機處處,大家也愈加不快樂,痛苦指數直線上昇。

世事推到一個極點,自然會回擺,這是歷史經驗的法則。去年開始,厭棄用「術」、逞「惡」,也不喜歡太複雜事務的風氣,漸漸成氣候。越來越多人傾心求「真」,推崇「正派行事」風格,期待「反樸歸真」。不過向善的願力雖已增長,惡的共業卻仍積重難消,大家仍繼續深受其弊。怎麼辦?發善願不如即時行善,行善不是獨善其身,而當從動心忍性處世接物下手。

從動心忍性處世接物處修行

其實,我們的老祖宗早就有許多最合我們民情的修身入世法,只是現代人不愛讀古書,以為古文很難懂,古代離現實太遠。其實古之亂世,比當前不只封建不合理、天災人禍、兵馬凌虐,綱常更迭,一再逼迫人心,無奈的痛苦劫難超過當代,世亂中卻蹦出覺行智慧,堪稱真理銘言,在這裡溫一溫回憶,足可讓現代人失血的心靈,重新有力的跳動起來。

殊少假道學,頗多真了悟

晚明陸紹蘅的《醉古堂劍掃》,就是集明人處世智慧的好書。

萬曆中晚期,朝綱廢弛,政治腐敗、宦官掌權、黨禍不斷,天災人禍蜂起,農村凋敝;而在江南卻城鎮繁榮,財富集中,社會風氣敗壞。以處世思想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,在亂世中應運而起,文采斐然,意蘊深刻,其中以《菜根譚》流傳最廣,而陸紹蘅的《醉古堂劍掃》,則是將當時處世小品再予分類處理,集格言小品文大成的智慧結晶。

陸紹蘅是落第書生,由是取材也就更貼近市井,這本書出於晚明戰亂起時,流傳盛行於改朝換代後的清朝,所反映的當代處世法則,更是多面向,殊少假道學,頗多真了悟。

亂世最堪悲,當然是兵慌馬亂生存都發生問題時;而時代鉅變,價值觀顛覆,更增方向感的茫然。

處亂世,第一個思慮,是自己以往堅信不疑的價值觀,是要修正還是堅持?隨人,有隨波逐流之譏;隨己,又恐有不識時務之嫌。在有所變有所不變中,怎樣拿捏分寸,恰到好處?怎樣自我調適,才得以平衡身心靈?

明人顯然深諳箇中兩難,在人情和物理。

「不近人情,舉世皆畏途;不察物情,一生俱夢境。」審時度勢時,外在則要觀察民之所欲,針對時代現實環境,自我調整;內在則須自審,以節行不以名利為改變的原則。

節行是裡子,名位是面子,「士人所貴,節行為大。軒冕失之,有時復來,節行失之,終生不可得矣。」講清楚了這個有所不變的是大節為貴,做事是一時的事,做人可是一輩子的事,當然是絕不能失節。

難得糊塗、用晦即是處明

做人最重要,審己觀人都要清徹,才不至於判斷失誤,「大事難事看擔當,逆境順境看襟度;臨喜臨怒看修養,群行群止看識見」。

雖然如此,亂世人生尷尬處,卻常在於身不由己,大環境推移,教人憑空落在進退惟谷的處境,而產生既挫折又矛盾的心態,對自己於他人都難於交待。此時心境,如何排遣?

「打渾隨時之妙法,休嫌終日昏昏;精明當事之禍機,卻恨一生之了了。」晚明的智者中,早就有些人發現裝糊塗的妙用,精明外露未必真討得到便宜,「善嘿即是能語,用晦即是處明,混俗即是藏身,安心即是適境」;雖然如此,仍存著「不能用世而故為玩世,只恐遇著真英雄;不能經世而故為欺世,只好對著假豪傑」的風險,懷著日子總要過下去的心態,消極的人就這樣逃避式的過了一生。

一個人若是潔身自愛,實在做不到這種和光同塵的境界,沒有辦法接受「水至清無魚」的邏輯,卻偏偏處亂世汙泥中,怎麼辦?晚明智者倒是有不少防身術,可以滿足「我不是要教你詐」的擁護者。

修養,從生活中體驗

首先可以針對特定對象,建立較疏離的社會關係,「一字不可輕予人,一言不可輕語人,一笑不可輕假人」,酷酷的拒特定人選於安全距離之外,躲遠些。躲不了則選擇聽若無聞,視若無睹,「負心滿天下,辜他一片熱腸;變態自古今,懸此兩隻冷眼」,對光怪陸離的現象,來個見怪不怪。

而對於別有居心之士,也不可掉以輕心:「遇嘿嘿不語之士,切莫輸心;見倖倖自好之徒,應須防口」,人多的場合最容易出事,「不可乘喜而輕諾,不可因醉而生嗔;不可乘快而多事,不可因倦而鮮終」,處事接物,謹慎遠禍,是處亂世最起碼的態度。

再深一層,便見修養,「遇故舊之交,意氣要愈新;處隱微之事,心跡宜愈顯;待衰朽之人,恩禮要愈隆」,心存感激、待人以禮、光明磊落,奸詐自然難以近身。

修養,更要從生活中體驗,「安祥是處事第一法,謙退是保身第一法,涵容是處人第一法,灑脫是養心第一法」。

處亂世,失意的時候要能排遣,因為世道輪迴來得特別快和變化多端,禍福之間,體驗更能深刻。晚明智者指出,「貪得者身富而心貧,知足者身貧而心富;居高者形逸而神勞,處下者形勞而神逸」,貧富高下間,誰是福氣人,其實得失難以驟斷。

歸根到底,心胸廣闊,心地和平,才是有福之人,「操切者壽夭,而寬厚之士其年必長;故君子不言命,養性即所以立命,亦不言天,盡人自可以回天。」

一時得失不足以論成敗,因為「天欲禍人,必先以微福驕之,要看他會受;天欲福人,必先以微禍儆之,要看他會救」,禍福相倚的觀念,若能瞭然於心,得失心自然容易放下,德行自然有增益。

凡事都為別人和自己,留一分餘地

晚明智者也深諳「持虛」的好處,凡事都為別人和自己,留一分空間,「凡事留不盡之意則機圓,凡物留不盡之意則用裕,凡情留不盡之意則味深,凡言留不盡之意則致遠;凡興留不盡之意則神滿。」意簡言深,散見全文,此中興味,留待讀者細體。

《醉古堂劍掃》

原著: 明、陸紹蘅  導讀:鄭志明   出版:金楓出版社  頁數: 180 頁